第十一章 生理與認知發展
第十一章 生理與認知發展
青少年的特徵
青少年初期 青少年晚期
生理
青春期的開始 身體和性的成熟,有生殖的能力
情緒
開始脫離父母而獨立自主 自我身分的校正以及情緒的獨立
認知
開始發展邏輯推理、問題索解以及決策的能力 開始建立成人式的邏輯思考,
並且可以獨立作決策
人際
脫離父母
開始發展同儕間的關係 逐漸與同儕或成人
發展較親密的關係
社會
同時扮演著個人、家庭
以及工作上的不同角色 開始負起成年人的權利以及義務
教育
開始進入中學或高中 完成高中或專科的教育
宗教
準備行堅信禮,
奉守戒律及成年洗禮 在宗教團體中獲得成人的地位
年齡
例如,美國的teen years 例如,美國的twenties
法律
法律上屬於未成年的階段 已達到成年人的合法年齡
文化
開始成年禮儀式中的訓練 完成成年禮儀的訓練
成年禮(rites of passage):
許多傳統的文化中保留了成年禮的儀式,主要的目的在於確認個體進入了
成人的階段,以負起成年人的責任與義務。然而,在現代化的社會裡,並
沒有一系列的過程來幫助青少年做好進入成年人階段的準備。相對地,達
到成年人階段的標準,並無法以特定的一系列程序或某方面的技能來加以
判斷。倘若以宗教上的堅信禮來論定,則會產生許多的問題,況且有一半
以上的人是沒有任何的宗教信仰的。因此,只好以法律上的規定來作標
準,然而,法律上的規定卻有許多矛盾的地方,合法開車規定的是某一個
的年齡,而不需要監護人同意就能結婚的又規定的是另一個年齡,能夠擁
有財產的又是另一個合法年齡。因此,青少年難免對自己何時才算是法定
成年的年齡感到困惑。
現代的青少年:
當代青少年主要受到三個問題的影響─
社會的大規模改變
文化多樣性的增加
青少年時期的縮短
社會改變:
六個方面的社會改變對於青少年有較重大影響─
科技進步與資訊發達的社會型態─
科技的快速進步與社會型態的變遷,影響到每個人,包括青少年。
青少年在快速變遷的社會中學到的是,所有的事情都是一時的,不掌
握時機,就會被淘汰。科技與競爭結合的產物,使得為了迅速更新產
品,而放棄品質的穩定(planned obsolescence),來掀起一陣潮流。
讓青少年漸漸習慣於這種迅速改變的時尚文化風潮。
家庭型態的改變─
社會的大規模變遷造成家庭型態的改變。例如,鑰匙兒、逃家的孩
子,或是父母離異、單親家庭,或是與繼父母同住的適應問題等。這
些家庭的孩子較少受到父母的關注,而且在年幼時就要面對較大的壓
力及挫折。這些問題造成了這些孩子無法在家庭中正常的學習到傳統
的社會規範、道德觀,並且成為較不受到保護的青少年。
青少年人權高漲─
一些提倡公民權利的運動以及青年運動,提昇了青少年在社會的地
位,而現代的青年(包含法定年齡與未達法定年齡者)認為應該享有基
本的人權保障,例如言論自由等。
經濟體系的改變─
由於民生的富庶,使得社會的經濟導向從以往為了求生存變成現代的
為了追求個人的理想實現。根據Daniel Yankelovich (1981)所指出
的,現代人的生活有了"新的人生哲學",人們比較少有自我否定的態
度,比較缺乏對社會的忠誠度,並且比較不會為了延宕的滿足而努
力,對於與傳統職業道德相關的價值觀,也比較不重視。相對地,人
們傾向於追求個人的權利、慾望以及幸福感,較重視與個人理想實現
相關的道德價值觀。雖然這種改變影響到的是各種年齡的個體,但
是,年輕的下一代在一開始就接受這樣的社會趨勢,以致於造成青少
年將這些價值觀視為理所當然,把個人的權利及感覺放在第一位,忽
略了他人以及整個大環境的利益。
物質主義的風潮─
現今的消費市場上,青少年已成為主要的消費群,青少年成為汽機
車、雜誌、服飾、化妝品、體育用品及各式各樣產品的訴求對象。造
成現代年輕人為了滿足各種物質的需求而追求一份薪資優渥的工作,
追求高社經地位,成為拜金主義者。然而,那些出身貧苦的青少年則
變得更加孤立、格格不入,感覺到被社會遺棄。其中有少數的青年起
身對抗這種過度強調物質主義的風氣,使得物質主義較為衰退。
動盪不安的社會情境─
現代的青少年生長在一個競爭激烈、資源流失、經濟及政治劇變的時
代,不確定的未來加上挫折以及無法實現的理想,使得青少年感到沮
喪。根據Martin Seligman (1988)指出,對自我的高度期望與社會上
的各種阻礙相結合之後,現代的青少年學到的是警戒以及避免承諾的
心態。無形中增加了青少年的沮喪及無力感。
文化多樣性
種族融合、地球村的觀念成為當代的趨勢,以致於許多不同的文化價值觀
造成青少年對於自身次文化的倫理道德觀與種族觀產生夠多的衝突。現代
青少年不再以單一的次文化作為準則。在主流社會中少數民族的家庭,必
須面對較大的壓力。他們一般要面臨許多的社會問題,例如就業問題、犯
罪問題、毒品及未婚生子的問題等。更因為如此,造成了少數民族的青少
年必須承受他人異樣的眼光、特殊的評價,往往在他們的身上貼上標籤。
儘管在法律上已經給予少數民族基本人權的保障,但是,偏見在認知、情
緒以及行為的傾向上已經是根深蒂固的,要破除人們的偏見是非常困難
的。要克服偏見所造成的不公平待遇,必須運用許多的資源,例如教育及
社會改變,以及努力地維護民主法則的真理。另外,應教導青少年學習正
確的瞭解每個人的文化差異性,而避免造成不同文化就是次級的文化的誤
解。
第二章 青少年的研究取向
生物的觀點
G. Stanley Hall的關鍵期理論(Critical-Stage Theory)
Hall以問卷調查法的方式研究,在1904年著成Adolescence一書。
受到達爾文演化論的影響,認為人類的發展受到基因所決
定。Stanley Hall認為,人類的發展歷程,是從類似動物的嬰兒期,
到兒童期及青少年期的原始人型態,一直發展到較文明的成人期,重
演著人類的演化史。他並且指出,青少年期間是發展的關鍵期,此時
青少年的生理受到環境的影響,應該給予豐富的環境來幫助他們發
展。其次,青少年時期的發展,正是在發展人類特質的時候,例如愛
與利他主義,這些特質受到基因遺傳的因素很少,完全是後天的努力
而來的。因此,身為父母及師長者,應該幫助青少年在此時期的發
展。給予清楚的界限,讓青少年能夠適度的表達自己的本能慾望,同
時也能夠幫助他們社會化。
Stanley Hall的理論在當時對青少年研究有很大的影響,由於達爾文
的演化論現今受到了質疑,再加上Stanley Hall低估了兒童期發展對
於青少年時期的影響,以及過度誇大青少年情緒困擾的嚴重性,以致
於他的理論受到許多懷疑。
青春期和青少年的發展
Anne Petersen & Brandon Taylor (1980)認為,在提出界定青春期
與心理發展之間關係的理論時,應分類為兩種模式:
直接影響的模式(direct-effect models):
Stanley Hall的理論即屬於直接影響的模式,認為青少年的心理
發展受到青春期生理變化的影響,青少年的行為來自於生理變化
的因素。
中介影響的模式(mediated-effect models):
現今的理論多傾向於中介影響的模式,認為青少年心理發展與青
春期生理變化之間的關係,受到其他因素的中界而產生影響。包
含了內化的心理因素(例如,身體形象),以及廣泛的外在因素
(例如,青少年的社會化歷程)。
根據現代的心理分析觀點來看,青少年時期的心理及社會影響扮
演著重要的角色。(Bandura社會學習理論、Mead文化理論)。
心理分析的觀點
佛洛伊德學派對發展的看法
人格結構:
本我(id)
自我(ego)
超我(superego)
發展階段:
口腔期(oral stage)
肛門期(anal stage)
性器期(phallic stage)
潛伏期(latency stage)
兩性期(genital stage)
自我與本我、超我間的衝突(conflict):
戀父情結(Oedipus complex)、戀母情結(Electra complex)
青少年的性衝突
佛洛伊德認為,青少年對性的衝突來自於其幼年時期的Oedipus
complex。倘若一個小男孩的母親非常性感,而他的父親十分嚴厲,
則造成小男孩在那個時期的固著(fixation),長大甚至會成為唐璜型
的男性。
然而,安娜佛洛伊德則認為,青少年的困擾來自於性成熟的緣故,造
成性驅力上量與質的改變。內在性驅力的衝動,使青少年變得易怒、
好鬥以及冷酷、自我中心。衝動的增加削弱了童年時期用來對抗的防
衛機制,因而使得青少年變得既依賴又拼命想獨立,對性表現出十分
好奇卻又極力批判。因為這些內在的衝突造成青少年矛盾的行為。
青少年知道父母不允許他們接受一些性誘惑的資訊,但是青少年必須
在兩個極端的衝突下選擇,對於他們的性需求作自我否定,或是自我
放縱。然而,父母對於青少年的管教太嚴格,會導致青少年過於死板 、
、拘泥,但是,管教過於鬆散,則造成青少年過於衝動、挫折忍受
度低以及過度自我放縱。
青少年性衝突的應對機制
佛洛伊德與安娜佛洛伊德都認為,青少年時期受到驅力和衝突的激
發,有很大的焦慮感,因而產生防衛機制來因應。
壓抑
(repression): 文明的生活就必須有相當程度的壓抑,
青少年或成人在潛意識中將自己的性慾
壓抑住。
昇華
(sublimation): 潛意識中將自己的性衝動轉向成為較被
社會接受的活動。例如將好奇心放在學
術上的追求。
替代
(displacement):
用其他情感上的較安全的物體或人來替
代性衝動。例如將興趣放在運動上。
認同
(identification): 對師長、同儕等的認同來減低焦慮。由
此可知,青少年迷戀偶像的短暫,其實
是一種防衛機制的表現。
安娜佛洛伊德另外指出兩個防衛機制:
理性化
(intellectualization): 藉由想法的討論反映出青少年內在的衝
突與態度。例如同學討論同居問題或婚
前性行為問題。
禁慾主義
(asceticism): 潛意識的否認有性衝動的產生,並且刻
意避免與性相關的任何樂趣。例如加入
宗教團體,並且不從事任何與性相關的
娛樂。
社會認知的觀點
Robert Havighurst的青少年發展任務
青少年的發展任務是結合個體的需求與社會期許的角色。Havighurst
認為,這些發展任務有一個最適的發展時間,在這個時間內比較容易
學習,而這些發展任務需要生理上的成熟來作準備,還有該年齡所應
有的社會期許來幫助個體從事發展任務。青少年的八個發展任務:
1.接受自己的身體形象,並且作最有效的運用。
2.扮演好一個男性會女性的社會角色。
3.與同儕或兩性間發展成熟的關係。
4.與父母或其他成人達到情感上的獨立。
5.就業準備。
6.婚姻及家庭生活的準備。
7.有社會責任感並且實現。
8.對行為有一套的價值觀作為標準。
Albert Bandura的社會認知學習理論
根據Bandura的觀察學習(observational learning),青少年的攻擊
行為來自於家庭中的模仿,他的研究中指出,有攻擊傾向的孩子,他
的父親較常拒絕他,並且傾向以嚴厲的處罰方式來對待孩子的不守規
矩。倘若孩子觀察到的攻擊行為之後並沒有懲罰,反而是獎賞的話,
這種替代性的增強,更會加強孩子的模仿行為,例如電視上的犯罪節
目以及暴力運動等。一旦當人們在生活上為了暴力而付出了代價之
後,他們才會給予自己增強的作用,這種自我增強(self-
reinforcement)的效果,和外在給予的增強效果同樣能夠影響行為。
認知與行為
Bandura利用認知心理學的方法來了解,環境刺激與個體反應之中介
變項的運作過程。而青少年對環境經驗的認知解釋成為重要的課題。
Walter Mischel (1986)提出五個影響對事件刺激反應的變項:
1.能力
(competencies): 不同的能力及技術造成反應的
不同。
2.譯碼策略
(encoding strategies): 不同的方式知覺及整合資訊也會
有不同的反應產生。
3.預期
(expectancies): 學習經驗不同,對事情會有不同
的預期心理,而產生不同反應。
4.個人價值觀
(personal values): 個人先前的感覺與價值觀不同,
會影響行為反應的不同。
5.自我規範系統
(self-regulatory systems): 自我的規劃、目標及策略不同,
亦會產生不同的行為模式。
Bandura認為在三個學習的基本元素之中產生交互作用,形成互惠決
定論(reciprocal determinism):
PEB theory:
1.個體的認知(personal-cognitive variables)
2.環境的影響(environmental influences)
3.行為(behaviors)
例如青少年的飲食習慣(行為),端視其在家庭中的飲食型態(環境),
以及他過去的飲食習慣及偏好(個體的認知),交互作用下所形成的。
青少年發展的真正意涵
青少年期並非像過去傳統理論所認為,是一個叛逆或風暴階段。
青少年大部分的行為都是模仿其父母、老師及同儕而來的。
青少年如同成人一樣,是個主動、獨立的資訊處理個體,可以對自己的行為及發展作相當的控制。
要了解青少年的發展就必須從個體內在及外在環境的交互作用,
來觀察行為的影響。
文化的觀點
Margaret Mead的文化理論:
Mead在對薩摩亞的少女作研究發現,青少年的行為其實是反映出其社
會文化的型態。Mead (1978)指出三種不同的文化型態影響著社會化
的改變:
1.postfigurative cultural pattern:
一種穩定的社會型態,較少社會改變,年長者傳承智慧給後代。
2.cofigurative cultural pattern:
有適度改變的社會型態,年長者保持傳統,而年輕的一代則修正一
些傳統以符合當代的需要。
3.prefigurative cultural pattern:
改變迅速的社會型態,觀念、價值等日新月異。
Mead指出,現今的時代正在發展成為prefigurative culture的型
態,青少年在許多方面必須自己去嘗試學習,然而為了要有效的讓青
少年社會化,父母親及成年人應該學習新的事物。
跨文化的研究:
Daniel Offer,Eric Ostrov,Kenneth Howard & Robert Atkinson等
人使用結構式的問卷,對十個國家的青少年作跨文化的研究,測量青
少年的自我知覺(包括心理上的自我、社會上的自我、性的自我、家
庭中的自我、以及適應時的自我),以六點量表來評量。研究發現,
不同文化的青少年,在某些方面的表現有一致性,特別是家庭關係、
教育及職業目標、適應技巧以及社會關係等方面。而在衝動的控制、
身體形象以及對性的態度,則隨著性別的差異以及社經水準有所變
化。然而,也有些方面顯示出文化的差異,例如以色列的青少年表達
較多家庭關係中正面的部分,美國的青少年也傾向正面的關係,但澳
洲的青少年表達較多負面的關係。對於性的態度,土耳其及台灣的青
少年傾向於較保守的態度。又例如,有將近四分之三的台灣青少年不
認為性可以帶來樂趣,幾乎一半的台灣青少年認為,有良好的異性關
係並不是那麼重要。相對之下,只有十分之一的美國青少年,對於談
論性的話題感到困窘。研究中還顯示出,青少年的自我形象與人口及
社經水準相關。
全球化的青少年(Universal Adolescent):
根據Daniel Offer (1988)的研究發現,不同文化之下的青少年,有
許多共同的特徵,而形成全球化的青少年:
1.大多數的時間是快樂的,享受人生並且能夠控制自己。
2.關懷他人,並且能夠同理他人。
3.重視自己的課業與工作。
4.對於自己的性傾向表現出自信,不怕談論性及性傾向。
5.對於自己的家庭都有正向的情感。
6.感覺自己對於生活的適應能力很好。
這個跨文化的研究顯示出,在不同文化之下的青少年,大多數(73%)
都有健康的自我形象。
第三章 生理的發展
青春期(puberty)
腦(包括腦骨、眼、耳)最快達到成人尺寸。青年期有變化的是腦細胞的聯結、鼻子、五官(面部表情)、下巴骨。
身高、體重、骨骼、肌肉在青少年時發展較快。
生殖器官比身高、體重晚,但發展迅速。
荷爾蒙的變化
女性的週期變化:
雌性激素(Estrogen):由腎上腺素皮質及睪丸分泌。
黃體酯酮(Progesterone):黃體、腎上腺皮質製造。預備子宮懷孕。
月經剛過,Estrogen及Progesterone都降低,腎上腺會增加分泌FSH
(卵泡激素),刺激卵巢產生Estrogen,卵巢中的卵泡開始成熟。
Estrogen高,FSH降低,產生LH(黃體化激素),使卵胞成熟、排卵,
Progesterone提高,Estrogen降低。若卵子受孕,Estrogen和Progesterone
都維持高。沒懷孕,LH降低,Estrogen和Progesterone降低,月經來潮
(一個循環)。
根據Apter & Vihko (1977)對兩百位女孩的調查的發現,一半以上的
女孩,在經期一開始的兩年中,並沒有伴隨著真正的排卵,而只有百
分之二十的女孩,在經期一開始的五年之後,才有真正的排卵。通常
在好幾年之後才有規律的經期。
月經失調:
閉經(Amenorrhea):月經從未發生過。
停經(Amenorrhea):來過月經,但突然停止,可能由於氣候、疲
勞或情緒壓力所造成。
經痛(Dysmenorrhea):月經前或月經來時會有絞痛的情形。
男性的荷爾蒙變化:
睪丸酯酮(testosterone):由腎上腺素皮質分泌,男女性都有。
早熟的趨勢
原因有二:
人口的遷移與混合(例如,寒帶地區移民到溫帶)
營養與衛生條件改善
成長的突飛猛進
身高與體重:
長體重包括肌肉、骨骼、脂肪。男生多長肌肉與骨骼,女生多長脂
肪。腦是最先發展到成人的尺寸,因此,在此時期開始長手腳,讓人
有長手長腳的感覺。
女孩子10至14歲開始成長,身高體重在15、16歲時達成人尺寸。先長
肩骨、再拔高、再長臀部(看起來臀部大)。長高的同時長肌肉。
男孩子一般比女生慢兩年(12至16歲開始成長)。身高體重在17、18歲
時達成人尺寸。先拔高、再長肩骨(看起來肩寬)。先長高再長肌肉。
骨骼與肌肉:
透過X光照射出手或腳的骨骼年齡(skeletal age),可以看出骨骼的
數量以及骨化的情形,最能反映出生理的成熟。由這個技術發現,女
孩子比男孩子早成熟,出生時的骨骼發展,女生比男生早約4-6週,
然而到了十二歲,差異就十分顯著。
性的發展成熟
女孩子的變化
身高的變化
乳房的變化
直而無光澤的陰毛開始生長
卵巢、子宮、陰道及陰唇的成長變化
捲曲的陰毛開始生長
初經/初潮(Menarche)
其他的體毛生長
乳房的發展完成
男孩子的變化
睪丸及陰囊開始生長
直而無光澤的陰毛開始生長
身高的變化
陰莖的成長
初精(第一次射精)
捲曲的陰毛開始生長
其他的體毛生長
明顯的聲音變粗
鬍鬚的生長
生理變化影響的心理層面
身體形象(body image)與自尊(self-esteem):
傳統上,身體形象是指青少年對自己的身體在心理所形成的形象。現
在的定義是指青少年對於自己身體的感覺,包括滿意及不滿意自己的
身體。
根據調查顯示(Offer,1988),美國13-19歲的青少年中,有四分之三
對自己的身體覺得滿意。然後這之中又有性別的差異,男生比女生
對自己身體滿意的比例較高。這個現象到了成年初期之後就較不顯著
了,女性比男性對自己外表的不滿意只有稍微高一些。由此顯示,個
體的成熟度與其身體形象之間的關係,在女性身上有著較為複雜的關
係。Blyth等人(1981)發現,在六年級中早熟的女孩子比晚熟的女孩
子,對於自己的身體形象顯著的感到滿意。但是到了十年級,大家的
發育都已經成熟了,反而是那些晚熟的女孩子對於自己的身高、體重
及體型感到較為滿意。可能的原因為,晚熟的女孩子通常較高、較苗
條,因此較符合一般對美的標準。個體的成熟度與與其身體形象之間
的關係,在男性身上較不顯著。有差異出現的情況,他們通常比較喜
歡成熟的男性。
早熟與晚熟的心理影響
根據Dale Blyth等人的縱貫性研究(1981)發現,六年級及七年級中早
熟的女生,比較滿意自己的體型,並且較受男孩子的歡迎,有較多約
會的機會,他們也比較獨立能夠獨處。然而,早熟的女孩子似乎在功
課上的表現較差,也比較容易在學校中惹事。到了十年級,早熟與晚
熟的女生之間就比較沒有差異。
一般而言,早熟的女孩子在他們的發展過程中有利也有弊。由於他們
早熟,所以被以大人的方式對待,且較受到男孩子的青睞,使得他們
在社交上比較擅長。然而,早熟的女孩子也承受較多內在的危機以及
困擾,這是因為他們在進入青春期的準備時間較短的因素。後續的研
究發現,到了成年後,這些早熟的女性表現出較高層次的認知能力以
及適應技巧,部分的原因是由於他們在青春期有較豐富的經驗。
晚熟的女孩子也是有利也弊,由於身體發展的晚,使得他們承受較多
的焦慮以及自我懷疑,擔心自己不能正常發展,相對地,晚熟的女孩
子較沒有社會壓力,提供他們較多的機會與他們同齡的男孩子,發展
較屬於情緒上及人際上的關係。較安全的青春期,使得晚熟的女孩子
成年之後較沒有適應的技巧,以及層次較高的認知能力。
生理上早熟與晚熟對於心理上的影響,在男孩子的身上比女孩子顯
著。早熟的男孩子比較有利,由於身體上的成熟,使他們在運動的表
現上優越,也比較受到同年齡女孩子的歡迎,由於早熟的因素,較容
易被選為領導者,並且被以成人的方式對待。然而,早熟的男孩子有
時候在智力的發展上或是人際關係上有失敗的情形,這也許是尋求自
我認同的過程所需付出的代價。
晚熟的男孩子比起同齡的男生更為不利,他們在運動方面及與女孩子
之間的關係都很不利。因此,在同儕之中較不受到歡迎,因而造成負
面的自我概念、不適當感、依賴、被拒絕以及無法控制的感覺。晚熟
的男孩子受到了團體的忽略,再加上漫長的青春期調適,也造就出晚
熟的男性在認知上及適應技巧上有較好的表現。因此,晚熟者似乎在
求知慾、社交以及探索的行為上,都有比較好的表現。而早熟者似乎
受到傳統所限較多(Livson & Peskin, 1980)。
個別差異
即使有早熟與晚熟之別,然而,每個人在不同方面的發展上,都有不
同的時間。例如早熟的男生,在生理上的發展較早,但是可能在與同
儕的人際關係上就較沒有發展。因此,發展成熟時間上的差異因人而
異,發展的好或不好,仰賴個體的適應機制發揮功能。
第四章 認知的發展
Piaget的認知發展理論
對智力的觀點:
Piaget認為,智力是瞭解事實的過程,而非一個固定的特質。是將心
智歷程的特性組織成為一個整體。
認知發展的歷程:
認知發展的階段:
階段 年齡 特徵
1.感官運動期
(sensori-motor stage) 0-2歲 透過感官動作的方式做
嘗試錯誤學習。
2.前運思期
(preoperational stage) 2-7歲 使用符號內在表徵,但
思考方式死板,受到知
覺的限制。
3.具體運思期
(concrete operational stage) 7-12歲 開始運思思考,可逆性
的心智活動,較組織
性、理性的思考。
4.形式運思期
(formal operational stage) 12歲以上 漸漸能夠作抽象、假設
性以及邏輯性的推理。
兒童期的思想:
兒童期正處於前運思時期,較不理性,思考的模式較死板、受到感官
知覺上的限制,往往只注意到事物表面所呈現的情況。
青少年期的思想:
漸漸進入形式運思期的思考模式,所謂的形式可以說是一種具有良好
結構(well-formed)的規則,而非侷限在思想的內容。
青少年的思想與學習
假愚蠢(pseudostupidity)的現象
發展階段上的斷層(development gap)
根據John Renner & Donald Stafford(1976)對國中及高中生所作的
研究指出,只有百分之十的中學生有形式運思的能力,高中生中,也
只有三分之一的學生達到形式運思的階段。因此,有許多學者批評
Piaget對於形式運思期的發展年齡似乎只適用於少數的資優生。
(Dulit,1972; Kuhn,1979; Muuss,1988)
形式運思的促進
青少年形式運思的發展速度,受到他們的學習環境所影響,然而,也受到生理成熟的限制。Piaget保留了成熟的問題,而認為是青少年對於學習的自然準備度。準備度足夠了,良好的學習環境就可以引領他們達到形式運思的階段。
個別差異
青少年期社會認知的變化
自我中心(egocentrism)
想像中的觀眾(imaginary audience):青少年往往無法區分出自己及
他人的想法,因此會有想像中觀眾的現象,由於青少年過度的自我意
識,以及過分在意他人對自己的評價,以致於認為自己是他人眼光的
焦點。太在意他人的眼光,使得青少年有羞愧感而非罪惡感,因此可
以解釋,為什麼青少年那麼希望擁有自己的隱私,而且總是感到羞愧
不自在的樣子。
個人傳奇(personal fable):另一種是過度分化自己及他人的想法,
使得青少年誇大自己的獨特性。認為自己對他人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認為自己是非常獨特。
社會關係(social relationships)
1.對週遭環境形成的推論→虛偽
2.社會比較下的自我:理想我與真實我→虛偽
3.社會責任的養成
社會觀點取替(social perspective taking):
Selman社會觀點取替發展的五個階段:
階段 年齡 人際推理的特徵
自我中心
(Eogcentrim) 3-6 無法清楚區分自己及他人的
觀點。
主觀的取替
(Subjective) 5-9 知道他人有不同的看法,但
是認為他人的看法不正確。
由他人反射自我的觀點
(Self-reflective) 7-12 納入他人的看法成為自己的
想法。
第三人或相互的觀點取替
(Third-person / mutual) 10-15 可以先把自己及他人的觀點
暫時放在一邊,用中立的觀
點來看待事情。
徹底的社會取替觀點
(In-depth & societal) 青少年期到成年 納入更多可能性的觀點,需
要更多的社會經驗才能夠達
到此階段的發展。
訊息處理論(information-processing theory)對認知發展的觀點
在青少年期的訊息處理能力改變:
1.訊息快速且自動化的處理
2.更加複雜且有組織的思想
3.更多的知識
4.記憶能力的增進
認知發展的意涵
認知發展受到青少年所處學習及教育環境的影響很深。
青少年必須使用更複雜、更有組織的訊息處理策略,才能達到形式運
思的階段。
有效的教學以及學習,包括了知識的學習歷程以及特定主題知識的傳
授。
第五章 家庭與青少年
現代化的家庭形式
家庭的環境
父母的教養方式
Maccoby & Martin (1983)所提出的四種父母教養方式:
父母的要求及控制 父母的接受與回應
接受及回應 不接受不回應
要求且控制 民主(authoritative) 權威(authoritarian)
不要求也不控制 溺愛(indulgent) 漠視(indifferent)
雙薪家庭(母親是職業婦女)
青少年的家務分擔
鑰匙兒(latchkey teens):孩子比較獨立
離婚、單親家庭與繼父母家庭
離婚家庭
幼童:跟父或母
青少年:因認知能力改變
同理父母
站台(挺父或母)給自己壓力
隱藏感受
單親家庭
繼父母家庭
第六章 家庭關係與青少年的自主權
家庭是小型的社會體系
家庭對青少年發展的影響
家庭發展的變化
父母與青少年的溝通與衝突
1.核心輪溝通網(Wheel network)
2.全通網(all-channel network)
父母與青少年衝突可以促進獨立與自我認同
青少年的自主權
個體(individuality)與連結(connectedness)
個體:與他人分離,能做自己,表達自己
連結:開放、接納,尊重他人意見
青少年自主權的種類
行為上的自主
情感上的自主
自我控制與責任感
第七章 同儕與青少年
同儕關係
父母與同儕的影響
社會比較
被接納與受歡迎
同儕團體
派系與小團體(Cliques and Crowds)
同儕團體的變化
順從
友情與愛情
青少年的友情
青少年的愛情
青少年的婚姻
第八章 學校與青少年
學制的問題
由目前青少年生與心發展來看,五、六年級學生是否應歸國中階段?
(4.4.4.)
由青少年生與心發展來看,應否能力分班?
由青少年生與心發展來看,應否分升學班與就業班?
12年國民教育對青少年發展來說,有什麼助益?
一位你喜歡的老師有哪些特點讓你喜歡他?
高職生與高中生的比例:
56學年 6.0:4.0
71學年 3.0:7.0
82學年 2.7:7.3
為配合市場需求 (這是否合乎國民教育?)
國民教育的責任:
學校要對每一位學生的學習負責
不能因學生而異
能力分班:
將學生分類:理想是依學生能力教學
學生所接受的老師、作業、教材對學生的要求不一樣(太難v.s.太簡單)
在低要求下,學生對自己的要求也降低(自驗預言)
但是
高成就組父母擔心自己孩子學習程度被拉低
老師覺得合班難教
合班會使低成就學生自尊受打擊
合理的教學環境
有社會與情緒支持的學習環境
高期望:老師學生家長都預期學生會有成就
顧到發展需求,但不犧牲學業標準
小組學習
班級大小的問題
研究結果不一致支持小班制
但超過40人一班,其學業成績表現比30人左右的班級差
學生數再增,成績則降
邊緣學生在小校、小班較不致失學(drop out)
教師
公平:打成績公平、不挑學生毛病
清楚自己所教的知識
對所教內容有熱誠
保持教室秩序
對家課有幫助
有助益的老師:
對學生能力有高期望,給正向回饋、友善
保持自然的權威(natural authority)
學習風氣的重要性
篩選的因素影響學校成就
學習能力
例外的學生
家庭的社經地位
種族差異
一些我們可關心的教育問題
原住民(80年教育程度)
大專以上 高中、職 國中 國校
山地原住民 2.40 14.23 23.21 55.71
平地原住民 1.98 13.96 21.67 56.83
都市原住民 3.04 15.44 27.24 51.61
全省 9.57 24.95 21.27 35.88
輟學生